念吾祖遷自泉州府同安縣安仁里十五都尾厝社后遷移塔頭(雁塔)村潮和社,俟於清嘉慶年初(約西元一八○○)間渡台居台灣台北縣板橋江仔嘴溪頭。宗族嚴守祖訓,家規善風,必世系分明,昭穆(輩序)不紊,亦敦親睦族團結合作,其宗族必焉昌盛也。為啟發後裔子孫知祖近其祖之意識,吾因乃不顧愚陋,依據吾林姓史略撰錄此吾家族簡略史以代序焉。
吾林出自子姓黃帝之後,歷唐虞夏商三十三世殷商太師比干,因殷商紂王無道直諫,紂王怒曰:比干自以聖人,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遂剖而視之,信有諸,令遂殺比干,刳視其心、焚其面(西元前一一二三年卒)享年63歲,周武王表基,春秋孔聖親用劍筆提『殷比干墓』,頌曰:殷有『三仁』(比干、箕子、微子)公居其首。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追封太師,諡忠烈世稱忠烈大帝。比干直諫而死,其妃又遭剖胎而視之,時正妃夫人陳氏有孕三月,懼紂之禍,與婢四人,遂逃牧野長林石室中,而生男名泉,周武王伐紂,以其居長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賜姓曰林,名為堅(為開林始祖),食邑博陵(冀州),受封爵周博陵公。春秋時代其後裔遷居魯國即今河南省(夏代稱冀州)淇縣淇河之西,世稱西河。為吾氏總堂號。外尚有問禮堂、十德堂、濟南堂、九牧第(九龍堂)忠孝堂或紀念大陸先祖遷居地名稱為堂號。
第廿三世 放公,春秋時代生於魯國,周敬王時之大夫,孔聖之弟子,名列七十二賢之一,周景王蒞臨學堂時問禮於孔聖,放公大哉斯言有『問禮之本』。公為先賢名列孔聖同享千秋,故林氏堂號為問禮堂。卒後從祀山東孔子廟。因放公出生淇河之西,故唐玄宗賜號西河伯,故西河堂,係為吾姓之總堂號。因堅公生於長林山,故宋高宗加封長山侯。宋淳熙元年新安朱熹 書『長山世譜』
第卅四世 皋公,春秋東周顯王時趙國之相,公生九子名列青史國人號為九德之父『十德』之門。詳閱宗廟『林氏大宗譜』第174頁
第六四世 祿公,先祖世居濟南,後徒籍下邳(江蘇省北部),及晉懷帝永嘉之禍後,隨父穎公及瑯琊王司馬睿南渡,瑯琊王司馬睿稱東晉元帝帝後,歷任招遠將軍、合蒲太守而至東晉明帝太寧三年(西元三二五),奉敕任晉安郡太守,居晉江,追封晉安郡王,為開閩始祖。奠定閩南林氏衍派之根,其裔孫支分派衍遍佈全台灣皆為其後裔(詳閱宗廟『林氏大宗譜』第178頁)
第七三世 茂公,隋文帝時任右丞,由晉安遷居莆田,是為九牧之祖,生孝寶公(第七四世),在隋文帝時任河南縣令,遷泉州剌史,為泉州祖。
第七九世 披公,為莆田人,唐天寶十一年(西元七五二年)明經及第,遷漳州刺史、康州刺史,授太子詹事,生九子俱為刺史,係為『九牧衍派』之始。堂號:九牧第(堂)或九龍堂(亦為林氏之堂號)。長房葦公(第八十世)任瑞州刺史,次房藻公任嶺南節度副使終江陵府使,係為本族,六房蘊公卲州刺史,其派下第六世默娘(第八十六世)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年)天生慧靈,自幼聰穎,孝慈天性,年屆廿八歲(西元九八七年)升天成道,飛翔海上,乃神乃聖,驅邪救世,屢顯神異,護國佑民,於穆不已,為德之盛,積善餘慶,歷朝累褎封號,春秋致祭載在祭典。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勒封天上聖母,世稱媽祖(吾姓祖姑)
第八一世 惠公,系本族之衍派祖出自九牧次房藻公(長房葦公三子出嗣子)唐憲宗時授晉江縣尉,遷江陵府錄事參軍,轉壽州司戶武寧縣令,配夫人陳氏生六子,翁、祤、翹、翊、翱、翔。為東房祖。
第八二世 翹公為惠公三子,唐穆宗時明經及第授任晉江縣令,為馬坪祖。
第八三世 知公(文智公)為翹公尾房子,生搏、握。
第八四世 搏公在唐懿宗時明經及第授任長樂縣令,生可徽、文邁。可徽居馬坪,文邁居柑市為柑市祖。
第八五世 可徽公,字文英,通五經、諸子、為唐僖宗時人,生偉、儒。
第八六世 偉公,為唐昭宗時人,生怡、惇。怡公,居馬坪。
第八七世 惇公 ;生勤、勵。
第八八世 勤公;為惇公長子,遷居同安龍田邊村,為龍田祖。其派下渡台遷居彰化縣王功林姓家廟
第八八世 勵公;為惇公次子,為北宋仁宗時人,遷居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塔頭村(廈門嘉禾),為塔頭(雁塔)祖。(詳閱大陸編;九牧林氏第30、33、61頁)在清時其裔孫東渡台灣頗多。
※以上吾姓史略詳載錄自財團法人全國林姓宗廟『林氏大宗譜』。
中國史上歷經朝代更換,於北、南宋後經歷北方蒙古人,成吉思汗之後裔忽必烈統一為元朝帝國。再歷經明、清朝代統治,至中華民國成立,屢遭受兵變之故,在朝代更換,人事、環境變遷,各姓氏宗譜,淵源衍派相傳記事,幾乎遭受摧毀,所剩無幾。今本宗族之相繼衍派,幸巧遇台北市大同林姓宗親會理事長林進丁宗長為尋根,藉大陸泉州事業之便,取得自家宗譜,請吾代為核對(出自惇公;長子『勤公』,遷居同安龍田邊村,為龍田祖。其派下渡台遷居,經查核中發現載記一脈,係勤公次子『勵公』派出自福建泉州同安,為塔頭祖,其與宗廟編篡『林氏大宗譜;第227頁』所記載第八十八世『勵公』為塔頭派祖,宗譜相互吻合,與吾祖係出自同一脈相傳之胞兄弟。再經泉州史館查核,證實塔頭即為雁塔,地理位居廈門嘉禾(當時隸屬同安縣)是吾祖之故居。
本族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安仁里十五都尾厝社移居雁塔(塔頭)潮和社。
本族大陸祖:果公;生侯公;生庇、正體。正體生朝曉、仁貴、朝陽、清濂(九歲亡)等四名為渡台祖。清嘉慶初年(約西元一八○○年)間渡台居台北縣板橋江子翠(江仔嘴)溪頭。(譜系詳閱宗廟『林氏大宗譜』第466頁)
本族大陸祖:果公;生侯公;生庇、正體。正體生朝曉、仁貴、朝陽、清濂(九歲亡)等四名為渡台祖。(約西元一八○○間係為清嘉慶初年間渡台居板橋溪頭)
堂號(灯號):雁塔(為紀念先祖故居地名塔頭(雁塔)稱之)
昭穆(輩序): 朝 懷 家 庭 訓。當 知 孝 道 真
向 上 追 十 德。祖 述紹 三 仁
開台祖世係表:忠孝傳家
忠孝有聲天地老 & 古今無數子孫賢
|長山世譜 |
PDF版 |長房世系表 | 二房世系表 | 三房世系表 | 四房世系表 | 雁塔堂晉主明細表 | Image Map
雁塔堂古厝 興建於道光年間 林溪珍所建

喬木發千枝豈非一本 & 長江流萬派總是同源
本宗族支脈係為渡台祖第四房朝陽公相繼銜派裔孫及生平事略。
第一世 朝陽公諱名梧蔭,持業打棉被為生,敦親睦族,勤儉治家。生溪興、懷珠、溪裕。
第二世 懷珠公諱名溪珍字握瑜,生於清嘉慶己卯(西元一八一九年九月廿日)。懷珠公,開闢道路,疏導河川,設染布坊,從事染布業,創業積德,奠定林家富裕績業,造福鄉民,深穫鄉民愛待。據傳前清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歲次壬戌年約民前五十年時,港野嘴(今江子翠)大漢溪邊向北處,原有一仟多甲土地,因颱風關係被侵崩一仟甲左右,是時當地保長林溪珍先生,人稱林太老伯者遂發起指導,豈立兩尊神祉與石碑:一位尊稱水仙王公、一位尊稱水宮大帝。時至前清光緒壬午年(西元一八八二年)民前三十年時,颱風再度侵襲,浮起土地約捌佰餘甲,在林太老伯出面主持公道,依每位地主長短步行而定,分配土地,當地居民甚歡定案,兩位神祉、石碑非常靈感,同時奉祀堯、舜、禹三代聖君(稱三宮大帝),奉祀至今,香火鼎盛。又當適逢大稻埕保生大帝聖誕或中元佳節放水燈時分三保區共持祭事活動,時發生;有一保(台北州)打,二保嚇(窮)(蘆洲郡)三保笑哈哈(海山郡)之諺語,導致難以協調困惑,全仰賴公之秉公持事,處理不亂,方得圓滿盛會,故稱公為太老伯。卒於清光緒戊子(西元一八八八年七月廿八日),享年七十歲。懷珠公墓地,位於五股鄉觀音山太乙廟下;墓園面積寬闊,俟於西元二○○二年七月十九日破土並為公撿骨重建墓園,同年十一月四日墓園落成祭事。公娶妻李氏溫柔,生二子,家聲、家邦。其墓園適逢每年清明農曆三月初三日星期假日季時節掃墓,由四大房輪值當值主事敬備牲禮敬拜。
第三世 懷珠公長房家聲公;十年苦讀,科舉及第,英年早逝,無子以弟家邦第三子匏梨(天成)為嗣子。
第三世 懷珠公次房家邦公;平素秉持家訓,熱心公益,造福鄉社。生於清咸豐己酉年(八月三日)娶三妻,陳氏教娘、黃氏(生稼田、天祿)陳氏香(生天爵、匏梨(天成)、天尼)。卒於民國二年(二月廿八日)今墓園遷移至五股鄉觀音坑中直路。
今藉全國林姓宗廟網站啟用之際 ,耑此撰述簡略譜史,藉以示後裔,飲水思源,
孝思不匱,慎終追遠,以加強敦親睦族並發揮宗族團結合作之精神為宗旨。
渡台朝陽公第六世裔孫 當江撰錄(2012、桐月立)
渡台第三世家邦 子金土 金火 稼田 天爵 天尼 天祿
渡台第四世金土 裔孫建中(第七世)
渡台第四世金火 第三子 照雄
照雄〈左夫婦〉之長子宇軒〈右夫婦〉結婚照片
 |
|
|
|
|
|
渡台第四世稼田 之子 金福
渡台第四世稼田 之子金生
渡台第四世稼田 之子金盤
 |
|
|
宗敬 |
|
|
台第四世天爵 之子棨楢 棨標 棨和